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飲用水安全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權利。由于具有隱蔽性、累積性和長期性、食物鏈放大性和危害延遲性,水污染常被稱為“看不見的危機”。
保障飲水安全,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重要的民生問題。我國1996年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時,就確立了對生活飲用水水源予以特殊保護的制度,生態環境法典水污染防治分編草案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從法典化的高度系統整合相關制度,形成了更加嚴密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制度體系。
要保障每個人的“水杯子”安全,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保護好飲用水水源這個“水袋子”。水污染防治分編草案共4章68條,其中專設“飲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體保護”一章,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心的首要水問題,通過對水源地的特殊保護和對供水過程的嚴格監管,努力保障城鄉居民的飲水安全。
全方位守護“水袋子” 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從總則編到各分編,都有相關內容涉及飲用水水源保護。有關飲用水水源保護的內容在總則編、污染防治編、生態保護編中相對集中,也較為系統。
其中,總則編規定的基本原則、監管體制、基本制度,都適用于飲用水水源保護。生態環境統一監督管理的各項制度也都是源頭控制、有效保護飲用水水源的重要制度。
生態保護編中有關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生態保護的相關內容,既有源頭管控,也有過程控制,是飲用水水源保護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因此,生態保護編設有水生態、水資源保護專節,與污染防治編的相關制度互相銜接,共同保證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
污染防治編尤其是水污染防治分編,集中從污染防治角度對飲用水水源保護作出規定。污染防治編中的一般監督管理制度適用于所有水體,也適用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其上游地區。有關船舶污染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地下水保護等方面的規定,對可能間接影響飲用水水源的潛在污染來源或水源類型進行控制,實行流域統一規劃和嚴格管控,系統性減少上游來水的污染風險,讓城鄉居民喝上放心水。
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為核心 水污染防治分編草案第九章“飲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體保護”共13個條款,其中11個條款規定了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制度,圍繞設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這個核心制度,有針對性地保護“水袋子”安全。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是指為防止飲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證水源水質而劃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護的一定范圍的水域和陸域,應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邊界設立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可在保護區外劃分準保護區,不同級別的保護區對應不同的水質標準和防護要求。
一級保護區是以取水口為中心,確保取水口水質安全而劃定的需加以嚴格限制的核心區域。二級保護區是在一級保護區之外,為防止污染源對飲用水水源水質的直接影響,保證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水質而劃定的需要加以嚴格控制的重點區域。準保護區是根據需要,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外,為涵養水源、控制污染源對飲用水水源水質的影響,保證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的水質而劃定的需實施水污染物總量控制和生態保護的區域。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有關市、縣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國務院和省級政府可以根據保護飲用水水源的實際需要,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范圍。
對飲用水水源保護系統升級 水污染防治分編是在現行水污染防治法的基礎上進行的編訂纂修,實現了對飲用水水源保護的系統升級。
一方面,保護區制度更加科學合理,覆蓋范圍更加廣泛。規定單一水源供水城市應當建設應急水源或者備用水源,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開展區域聯網供水。應當合理安排、布局農村飲用水水源,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采取城鎮供水管網延伸或者建設跨村、跨鄉鎮連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發展規模集中供水等,確保飲用水水源保護無“盲區”“死角”,實現飲用水水源保護的全覆蓋。另一方面,明確風險防控措施,信息公開更加及時全面。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飲用水水源保護進行風險調查評估并采取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組織有關部門監測、評估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供水單位供水和用戶水龍頭出水的水質等飲用水安全狀況;組織有關部門至少每季度向社會公開一次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此外,還細化飲用水水源污染應急要求,銜接污染事故應急的一般性規定。
這些專門性措施的系統性適用,必將更加全面、有效地保障“水袋子”安全,讓每個人都端上安全的“水杯子”,喝上放心水。
(作者系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本報記者朱寧寧整理)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