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無錫膠陽路景觀帶,不少人發現,即便一場大雨剛過,步道也不見積水。沿線的淺水旱溪里,卵石層若隱若現,四季花海爛漫——這正是無錫深耕“海綿城市”建設,讓自然做功的生態科技場景。這一切,與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俞孔堅教授多年來倡導的“海綿城市”理念緊密相連。他曾多次赴錫考察交流,其“讓水系統自然蓄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核心理念,在無錫有著多樣化的生態實踐。
從森林到社區建會“呼吸”的地面
“在無錫,海綿城市并非新鮮的概念了,而是一張從宏觀到微觀展開的生態網絡。”錫山區住建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沿著5.8公里的膠陽路前行,能直觀地感受這套海綿系統的復雜和精微。整個膠陽路是一大片“綠道”,沿線既有長長棧道和大小花園連接成的公園,也有成片的濕地和森林,整片區域正是仿效“葉脈排水”原理構建的生態廊道。通過巧妙的地形坡度設計、多層級砂土基質搭配,大雨時,雨水順地勢匯入旱溪,層層下滲,一部分存入地下蓄水箱;旱季時,裸露的白色卵石與坡地鮮花相映成趣,形成“雨時見溪,旱時賞石”的景觀。它像一條會呼吸的“生態綠脈”,將森林、水系的涵養功能與城市空間緊緊銜接。
海綿城市正細致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新吳區芯虹體育公園去年7月通過海綿城市專項驗收,透氣型塑膠鋪裝的步道和球場,讓居民感受到“大雨不積水、小雨不濕鞋”的舒爽。公園默默扮演著區域的“雨水調度員”,通過三級凈化系統,在極端降雨時能為周邊消納90噸雨水。而在東亭資景花園,透水鋪裝從停車場延伸到戶前小路,雨水花園和回用水池悄然分布在公共綠地,550立方米的蓄水池藏在草皮之下,通過這些物理裝置凈化后的雨水用于綠化澆灌,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梯度解決方案從社區防汛到區域防洪
海綿城市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科學立體的雨洪防治梯度解決方案。
在沁園新村這樣的老舊小區,舊改的痛點之一包括房前屋后的市政系統重構,以此解決城市內澇積水。如今,高低起伏的綠地變身精心設計的雨水花園。它們塊塊分布,有機串聯,“海綿體”們有效吸收地表徑流。更巧妙的是,居民樓屋頂的雨水被引入一樓的雨水花箱,既解決了頂樓積水,又為樓道門口添了一抹園藝巧思;小區外圍的河道駁岸增加了滲濾植被,不下雨時是風景岸線,下雨時則成了消納過濾的能手。現在,舊改完成后的社區還建立了海綿小游園的科普展示區。
從社區到公園,再到如膠陽路這樣的線性景觀帶,海綿設施的功能逐級放大,共同構建起城市的雨洪韌性防線。它們擔當起“水庫”和“凈化器”,延遲雨水匯入河道的時間,減輕市政管網壓力,從而達成俞孔堅教授“讓雨洪不是災害,而成福音”的愿景。
繪就實用與美學兼得的生態畫卷
從資景花園和沁園新村的節水蓄水裝置透水路面,到芯虹體育公園以及膠陽路綠道的花海和草甸下復雜的土木網格,海綿城市構筑起下雨時“吸水”,平時“蓄水”“凈水”,干旱時“釋水”的彈性水生態利用網絡;社區雨水花園、公園的草坡和溪流,在滿足生態景觀功能的同時,展現出充滿生機活力的立體美學世界,成為保護城市水生態資源的重要建設體系。
從無錫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陸續開展的環保夏令營和科普行活動中,“海綿城市”是青少年感興趣的生態主題之一;今年2月建成的伯瀆河海綿展示區通過構建農田排水凈化體系、植物臺地疊水濕地和螺旋形海綿凈化展示環等,可以做到削減農業面源污染、改善伯瀆河水質。
來源:江南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