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河碧波穿城過,兩岸花香入畫來”——地處鄂北、素有“千古帝鄉,千年古邑”之稱的湖北省棗陽市,近年來始終以“水”為脈,錨定“水美棗陽”建設目標,系統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河庫水質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提升,以堅實的生態支撐助力城市不斷進位“全國百強”,為流域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河湖長“全覆蓋”+巡查“無死角”,筑牢治理責任鏈    棗陽市堅持將健全體制機制作為水環境治理的“先手棋”,以河湖長制為核心,構建起“市級統籌、鎮級主抓、村級落實”的三級管護體系。棗陽市先后完善河湖長制制度建設,印發年度工作要點、動態調整市級河湖長及聯系單位,為治理工作提供堅實組織保障;同時強化“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巡查機制,推動各級河湖長履職盡責。
    截至目前,棗陽市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查河庫達4075次,其中市級河湖長及聯系單位巡查486次、鎮級1370次、村級2219次,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巡查網絡。針對巡查發現的536個日常問題,該市建立“發現—交辦—整改—銷號”閉環機制,整改率達100%,切實將管護責任落到實處。    
“三長聯動”+“跨域協同”,破解治理“中梗阻”    面對涉水問題“跨區域、跨部門”的治理難點,棗陽創新深化“河湖長+警長+檢察長”協作機制,聯合水利、公安、檢察、生態環境、住建等多部門形成執法合力,精準打擊涉水違法行為。截至目前,該市已聯合開展滾河、吉河水庫等水環境專項執法行動20余次,清理亂堆雜物、亂倒垃圾行為20起,勸阻違規取水兩起,制止非法采砂5起,銷毀非法漁具32個,依法批捕5人,有效震懾了涉水違法犯罪行為。
    在跨區域治理上,棗陽主動聯動上下游、左右岸,與湖北省宜城市、襄州區及隨州市隨縣、河南省唐河縣建立“聯防、聯查、聯治、聯管”的“四聯”機制,定期開展聯合巡查執法,共享“清四亂”(亂占、亂采、亂堆、亂建)信息,累計整治跨區域河庫“四亂”現象29起,成功破解了“上游污染、下游買單”“邊界偷采、規避執法”等堵點問題。同時,該市對沙河、滾河流域117條入河溝渠開展溯源排查,建立污染源管控清單,推動滾河等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連續五年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項目“強引擎”+小流域“精治理”,夯實生態本底    棗陽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資金支持,推動水環境治理從“碎片化”向“系統化”轉變。近年來,該市先后爭取資金4608萬元,實施吳店鎮西趙湖村壩區段水生態修復、鹿頭鎮吉河橋等項目,中央環保資金支持的5個水環境治理修復項目已全部開工;投入約3.29億元推進優良河、高庵河等5條小流域綜合治理,35個具體項目均已落地,省定14項評價指標自查全部達標,實現了“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治理目標。
    在生態修復方面,棗陽重點實施滾河西趙湖、琚灣菜園子溝等水生態修復工程,建成棗陽市第二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凈化工程,累計生態泄放3032.08萬立方米,有效恢復河流生態功能,為水環境質量提升筑牢“生態屏障”。    
源頭“嚴管控”+農村“優環境”,守護民生福祉    “讓群眾喝上‘放心水’,住上‘宜居村’”是棗陽水環境治理的核心目標。該市嚴格落實水庫管理要求,累計收回養殖承包權到期水庫176座,推行集體管理、生態養殖模式;同時將飲用水水源地水庫全線巡查納入常態化工作,把保護區內禁投肥養殖、禁網箱養魚、禁非法捕撈等內容列入年度環保執法清單,切實保障飲水安全。
    在農村環境整治上,棗陽爭取中央資金2180.37萬元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累計建改農村戶廁9.04萬戶、新建農村公廁599座,農村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91.5%、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9%;此外,該市總結推廣西趙湖村、中陳崗村等20個小微水體“一村一品”治理管護經驗,發動群眾清漂打撈生活垃圾24余噸,有效消除“群眾身邊的污染”,讓村民實現“擇水而居、臨水而憩”的幸福愿景。    
宣傳“廣覆蓋”+民力“齊參與”,營造護水好氛圍    棗陽市通過開展“保護母親河”“講述家鄉河”小視頻及攝影征集活動,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開展水法規普及,切實提高居民節水護水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同時聘請20名民間河湖長,鼓勵其參與河庫巡查、問題反饋,形成“官方河湖長+民間河湖長”的共治格局。
    針對網絡輿論反饋的涉水問題,棗陽市建立“及時核查、迅速整治、公開反饋”機制,確保群眾關切“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截至目前,該市已通過輿論線索解決群眾反映的河道淤積、垃圾亂倒等問題30余件,有效激發了社會各界參與水環境保護的熱情,為水環境治理營造“全民參與、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如今的棗陽,河庫水質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水環境治理的成效不僅轉化為居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更成為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支撐其在“全國百強”榜單中穩步進位。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