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提出到2027年底前,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各項重點任務取得明顯進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打造韌性城市是城市存量提質時代的核心戰略之一。”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韌性城市,是指城市系統在遭遇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各類外部沖擊與內部風險時,能夠有效承受沖擊壓力、快速啟動應急響應、及時恢復核心功能,并通過持續積累應對經驗、完善治理機制、升級技術手段,不斷提升整體抗風險能力的現代化城市。
李宇嘉指出,我國過去長期處于快速城市化階段,發展重心更多集中于城市建設規模擴張,對治理能力提升與風險防控體系構建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部分問題被高速發展所掩蓋。如今,我國城市化已進入平穩發展期,多數城市邁入高度城市化階段,此前積累的問題逐步顯現,大量建筑進入“中老年”服役期,不少城市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功能退化,成為城市安全的薄弱環節。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指出,韌性城市建設的核心任務在于筑牢城市安全防線。這一過程中,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為風險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聯動等關鍵環節提供了技術支撐,更成為精準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航標與核心驅動力。
《行動方案》明確,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構建匯聚融合的數據資源體系,推進CIM平臺建設,深化“CIM+”多領域應用。將CIM平臺作為城市治理數字底座的組成部分,完善平臺接口標準,強化與其他基礎時空平臺的功能整合、協同發展。研究利用CIM平臺開展城市綜合風險評估,統籌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合理劃定防災避難空間,為科學確定不同風險區的發展策略和風險防控要求提供支撐。
《行動方案》同時指出,推進城市運行管理服務“一網統管”。推動完善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加強對運行管理服務狀況的實時監測、動態分析、統籌協調、指揮監督和綜合評價,增強城市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因地制宜拓展應用場景,提升城市管理韌性。
此外,在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方面,《行動方案》指出,結合“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等工作,以需求為導向,推動以智慧多功能桿為主要載體的道路基礎設施智能感知系統和城市云平臺建設,支撐智能網聯汽車應用,改善城市出行環境,助力提升城市數字化治理水平。持續推進智慧停車。推進城市停車設施智能化改造和建設,探索推動公共設施和建筑智能感知設施配置。同時,加強智能化物流配送設施改造、建設和管理,提高住宅小區和樓宇等末端配送服務能力。加快完善應急物流體系,加強城市應急物資中轉設施建設,提升應急狀況下城市物資快速保障能力。
在發展智慧住區方面,支持有條件的住區結合完整社區建設,實施公共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與管理。推動智慧物業建設,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建設智慧物業管理服務系統,加強對出入住區人員、車輛等智能服務和秩序維護,發展線上線下生活服務。指導納入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范圍的城市,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養老托育、社區助餐、兒童托管、家政便民、文化休閑等社區服務,優化設施布局,提高居民服務便利性、可及性。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