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記者從百色市召開的新聞通報會了解到,截至當天,全市累計有365個內澇點,已消退243個,未消退尚有122個,主要集中在靖西市、德保縣、田陽區等地;全市緊急安全避險轉移1.02萬人,緊急轉移安置群眾6963人。
10月18日,在靖西市新甲鄉大甲街,村民有序通行于一座簡易橋,橋兩側的工作人員不時監測水位。10月6日以來,這里已持續受淹10多天。“水是通過地下溶洞排出的。由于災害影響,上游的水往下排,地下河的水還在往上冒。”新甲鄉鄉長李龍飛說,這座位于巖溶洼地的鄉鎮正面臨雙重排水難題。
大甲街中心小學300多名學生已被安全轉移至附近幼兒園復課。家長需陪同孩子走過便民橋,去到臨時教學點上課。沿街居民的生活也在逐步恢復,便利店、超市和菜市場正常營業,當地衛健部門定期檢測水質,確保飲用水安全。
此前,靖西市3次臺風累計降雨量最大達685.1毫米,為歷史罕見。強降雨結束后,大部分地區積水迅速消退,但新甲鄉大甲街這樣的巖溶洼地退水較慢。
為何積水難退?“靖西屬于峰叢洼地地貌,中間低、四周高,強降雨時四周的水都會匯集在洼地。”桂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在讀博士、百色學院講師曾紅春分析,當地下河入口被泥沙、樹枝或垃圾堵塞時,地下水管道排水功能受阻,導致洼地積水難以消退。
“當前,全市大部分內澇點的水已開始消退,所有受淹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百色市應急管理局減災救災物資保障科工作人員陸桂瑩表示。廣西巖溶山地面積約9.64萬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積的40.7%。裸露型巖溶區因入滲渠道填堵、地下河淤塞等問題,導致巖溶洼地內澇頻發。
目前,百色部分內澇點的處置措施正在有序推進中,專家組正根據各點具體情況,科學研判成災機理,精準制定應急與長遠相結合的治理路徑。該市將持續跟蹤各點進展,動態優化應對內澇的治理方案:對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澇點,及時清除消水洞內的淤堵物,加快降水速度;在有條件的澇點搭建簡易通行橋,解決群眾出行問題。
來源: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