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水庫水閘拔地而起,一道道堤防大壩巍然屹立,一項項保安瀾、惠民生的水利工程從藍圖變為實景。
"十四五"以來,淮河流域統籌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傳承弘揚水文化,以實干鐫刻光榮夢想,以奮斗譜寫壯麗篇章,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強有力的水安全支撐與保障。
旱澇同御智慧調度守護安瀾
10月的淮河兩岸,秋雨連綿。在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現場,花園湖進洪閘依河矗立,勾勒出防范洪患的"鋼筋鐵骨"。
作為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之一,花園湖進洪閘2022年建成運行,是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單孔凈寬10米,設計行洪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泄洪能力遠超過去土壩的行洪模式。
"它把過去'無序滯洪'的花園湖行洪區,升級為有閘控制、可精準調度的規范化行洪區,與淮河上游的王家壩閘形成上下游協同的防洪格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治淮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晶說。
淮河曾被稱為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發。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毛澤東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下,在"蓄泄兼籌"治淮方針科學指引下,淮河流域先后掀起3次大規模治淮高潮,基本理順了紊亂的水系,實現了淮河洪水歸海有路。
重點項目建設蹄疾步穩。"十四五"以來,以進一步治淮38項工程為重點的治淮工程建設紛紛按下"加速鍵":出山店水庫等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加快建設,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峽渦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開工在即……截至目前,流域建成水庫8600余座、堤防8.6萬公里、蓄滯洪區24處、水閘4萬余座,基本形成"上攔、中滯、下排"的流域防洪工程格局,具備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
數字技術賦能防汛決策。"十四五"以來,淮河流域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建設持續加強,防洪"四預"(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系統全面投入實戰化應用,現代化水庫水閘運行管理矩陣加快構建,推動流域防洪實現從單點治理向系統調控、從經驗決策向智慧調度的轉變。
"經實踐檢驗,在防洪'四預'系統支撐下,淮河干流控制站最大流量預報相對誤差基本在10%以內,洪水預報預見期基本能夠達到3—7天,成功防御2021年沙潁河區域性洪水和2024年5次編號洪水。"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信息中心)水情氣象處副處長趙夢杰介紹。此外,通過科學實施多目標統籌調度,有效緩解2022年、2023年、2024年流域區域旱情影響,特別是2025年實施黃淮跨流域應急分水補水,有效支持了南四湖地區抗旱供水和生態安全,首次實現黃淮兩大流域的防洪抗旱工作雙贏。
織密水網潤澤流域千家萬戶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淮河流域橫貫中原,流域內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入江水道、入海水道通江達海,水庫、塘壩、水閘、機井星羅棋布,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生態安全全局、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淮河流域逐步形成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引江濟淮、江蘇省蘇北引江為"四縱",以沿淮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一橫",以水庫水閘等為"多點"的"四縱一橫多點"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
"我在蘇埠鎮種了6000多畝的地,水稻種完再種小麥和蔬菜。之前回鄉創業種地,就是看中咱們這個總灌區,有它的水利保障,能讓糧食旱澇保收,每畝能產1200-1300斤。"在安徽六安裕安區蘇埠鎮大巷村,種糧大戶劉長樂指著田里的秋糧介紹說。
劉長樂所說的灌區,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淠史杭灌區。灌區以淮河流域內大別山區佛子嶺、梅山等六座大型水庫為主水源,構建起"長藤結瓜"式的灌溉工程體系,保障著保障區域內合肥、六安1400多萬城鄉人口的生活用水安全。
"今年,灌區遭遇了春灌前和出梅后的階段性干旱。但通過加強監測預警和形勢研判,充分發揮蓄、引、提、調供水功能,今年以來合計灌溉引水21.8億立方米,保障了灌區962萬畝水稻的生產用水。"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灌溉調度處處長朱善斌介紹。
"十四五"以來,淮河流域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持續增強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節約集約安全利用能力,不斷提高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
聚焦聯網、補網、強鏈,加快流域國家水網建設。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持續發揮效益,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引江濟淮二期、昭平臺水庫擴容等工程建設全面提速,臨淮崗水資源綜合利用、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動……
聚焦系統、科學、安全,增強水資源總體調配能力。淮河水資源調度方案獲批,首次實現淮河干流及淮河水系12條重要跨省河湖水資源統一調度。建立淮河水系、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引江濟淮工程水資源調度會商工作機制,強化動態監管……
依靠日益完善的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和"一個流量、一方庫容、一厘米水位"的精準調度,淮河流域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生態復蘇厚植淮河幸福底色
在千里淮河干流,幸福河建設正在分區分段加快推進:
上游河南息縣段依托悠久的淮河文明和古息國歷史底蘊,著力挖掘淮河古渡文化、治水文化,建設了淮河博物館,系統展示淮河歷史變遷、水利工程成就及民俗風情,將水文化融入濱水空間,提升沿岸文化品位。
中游安徽蚌埠段充分利用穿城而過的淮河資源,規劃建設靚麗的淮河濱河景觀帶,通過建設親水平臺、慢行步道、景觀節點等,顯著改善城市濱水環境,使之成為市民休閑娛樂和游客體驗淮河文化的核心區域。
下游江蘇盱眙段及洪澤湖洪澤片、入江水道金湖段通過生態治理工程改善沿岸水生態條件,打造濱水景觀帶、淮河文化展示等多個特色亮點區域;優化洪澤湖大堤"水上長城"沿線景觀,建設古堰景區、漁人灣等生態旅游點,展現大湖風光與水利工程遺產魅力。
"十四五"以來,淮河流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強化水生態、水環境治理,河湖面貌煥然一新,極大提升了流域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一盤棋"思想,全面建立河湖長制工作體系,27.2萬名河長湖長上崗履職,建立并充分發揮流域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大運河管理保護"淮委+黃委山東河務局+蘇魯兩省河長辦"、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等機制作用,推動淮河干流省界段采砂管理聯防聯控機制持續提檔升級。
持續建構河流倫理,推動洪澤湖等重要湖泊退圩還湖超260平方公里,在全國率先啟動流域層面幸福河湖建設,制定首個流域幸福河湖建設成效評估指標體系,陸續建成1800余條(個)幸福河湖,完成191個重要及跨省河湖健康評價,健康及以上等級占比超八成。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17條(個)重點跨省河湖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目標達標率持續維持在90%以上,淮河干流和南水北調東線一期輸水干線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及以上,淮河流域(含山東半島)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實現"雙下降"、81個地下水超采區嚴重超采區面積下降超70%,京杭大運河連續第4年實現全線水流貫通。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每一滴水的精準奔赴,匯成一條大河的浩蕩前行。
站在兩個五年規劃交匯點上,淮河流域將持續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深入實施國家"江河戰略",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向著建設安全江河、生命江河、幸福江河目標,昂首闊步,奮楫前行。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