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碳索成都綠色新程”2025年生態文明媒體采風活動啟動,本次活動由四川省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主辦、成都市生態環境宣傳教育與對外交流合作中心承辦,囊括多個成都生態環保特色亮點點位,全方位地展現成都生態文明建設新成果、綠色低碳發展新成效。
當日下午,從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地塊治理修復成功轉型項目點位到東安湖,由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省市主流媒體記者、攝影師等10余人組成的采風團邊參觀邊記錄,了解城市“新地標”、省級美麗河湖蛻變的背后故事。這背后的“綠色”技術擔當,正持續轉化為市民可感可及的生態環境幸福感、獲得感,描繪公園城市的底色。
“綠色”修復法催生城市新活力 在成都龍泉驛區車水馬龍的驛都大道旁,一座現代化的商業綜合體正洋溢著蓬勃的生機與人氣。然而,數年前這里還坐落著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炭素制品生產企業之一——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的廠區。
當時,該企業為工業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因早期的“跑冒滴漏”問題,讓小部分土壤遭受了污染。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該公司承擔起了修復重任,秉持高效、經濟、綠色的理念,經多方比對選擇了最徹底的方案——高溫焚燒處置工藝。
“治理修復過程如同一場外科手術,項目團隊通過深度調查,精準鎖定了土壤污染的‘靶心’,避免了盲目開挖帶來的資源浪費。”成都市龍泉驛生態環境局土壤與固體廢物管理科科長孔凡飛介紹,隨后,受污染的土壤被送入專業設施進行高溫焚燒,徹底分解污染物,從根本上消除了環境風險,之后再外購清潔土壤進行回填。
這樣的“綠色”修復法不僅治愈了土地的創傷,更釋放了發展動能。據了解,修復完成后,總計約268畝的土地達到了住宅和商業開發的安全標準,也迅速吸引了市場的目光,其中部分土地成功引入成都杉杉奧特萊斯。如今,環境的改善帶來了商業的繁榮、居住品質的提升和公共配套的完善,大量就業崗位也隨之釋放,極大地增強了區域民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守護凈土,筑牢生態文明建設的根基。從單點修復到全域治理,成都的綠色實踐正在形成可復制的生態價值轉化路徑。近年來,成都持續推進國家“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實施“十百千萬”無廢細胞工程,累計建成無廢小區、無廢商場、無廢工廠等21類1458個“無廢城市細胞”。同時,成都市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和風險管控,開展大宗固廢環境問題排查和危廢環境監管專項整治行動,全市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總體穩定。
“科技+生態”并舉,助力美麗河湖建設 “天氣好的時候,我經常在這兒跳舞、拍視頻,環境好了,生活也豐富了。”來到位于成都龍泉驛區的東安湖,采風團遇到了正在隨伴奏練舞的徐大媽。放眼望去,像她這樣運動休閑的人并不少見。規劃總面積29平方公里,擁有1634畝開闊水域的東安湖,已成為成都市民樂享的生態空間。
“2019年以來,我們采取‘改—構—提—增—維’五步水生態修復法,對水環境、水生態等進行修復,還成功入選‘四川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成都市龍泉驛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楊寒稀告訴記者。
據介紹,治理工程以科技與生態并舉的思路,實施關鍵的“河湖分離”,隨后啟動“外源截污—雨水凈化—生態修復”治理模式,通過植入植草溝、構建“水下森林”等海綿設施,大幅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成功地將水體透明度從不足1米提升至清澈見底的4.4米,核心指標穩定達到地表水Ⅰ類標準,實現了水生態環境的本質提升。
治理后的東安湖,還催生了多維價值的轉化。據悉,該地“七島十二景”的詩意空間格局已成為熱門打卡地,年均吸引游客超300萬人次。2025年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環湖濕地已成功吸引普通鵟、靴隼雕、游隼等多種珍稀野生鳥類,區域生物多樣性指數較治理前顯著提升40%。
東安湖的蝶變,只是成都扮靚岸綠水清河湖顏值的一塊拼圖。近年來,成都市踐行“三水統籌”治理理念,加強岷沱江重點流域水環境整治,統籌推進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整治入河排污口問題844個,實施飲用水安全提升和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提質增效計劃。值得一提的是,國省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比例保持100%,黃龍溪出境斷面實現了“劣Ⅴ類變Ⅱ類”的歷史性跨越。
不僅如此,成都市還全力推進美麗成都建設,已出臺美麗成都建設戰略規劃和年度行動計劃,健全美麗成都“1+N”政策體系,扎實開展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社區示范建設。除了東安湖,興隆湖、白河還入選生態環境部及省級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崇州、蒲江入選美麗四川先行區試點。
來源: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