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5月啟動海綿城市示范城市建設以來,天水市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引領,運用系統思維與分區治理思路,堅持“藍綠灰”協同發力,信息化、科技化、精細化推進項目建設管理,全面打好“滲、滯、蓄、凈、用、排”組合拳,統籌做好城市水環境改善、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生態功能修復,推動城市治水理念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深度轉變,打造海綿城市建設“天水樣板”。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高位謀劃推進。成立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設立天水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建立市級層面推進調度機制,重要事項提交市委常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一般事項通過專題會議、工作例會部署推進。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重點督辦內容,定期跟蹤督辦進度。同時,進一步完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績效考核評價制度,靠實縣區和相關部門責任,組建縣級干部包抓攻堅小組,實行劃片包干、壓茬推進項目。
二是健全工作制度,規范建設標準。立法制度保障方面,頒布《天水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配套出臺《天水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細則》等60余項法規制度,形成海綿城市建設“1+1+N”長效機制,項目建設實現全過程管控。地方標準制定方面,發布天水市轄區長歷時暴雨強度公式,編制出版《天水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導則》《天水市海綿城市建設植物選型技術導則》《天水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驗收及運行維護技術導則》等省級工程建設標準3項、設計圖集1項、海綿城市建設指南6項,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三是突出規劃引領,系統推進實施。在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和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各層級規劃編制中,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完成《天水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22-2035)》等多項相關規劃編制工作,形成全方位的規劃管控體系。對項目總盤子全面梳理、優化和調整,結合實際條件持續優化《天水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實施方案》,確保項目符合國家政策、切合天水實際、順應群眾期盼。
四是堅持建管并舉,全程閉環管控。自然資源部門在規劃編制中全面融入海綿理念,將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標作為項目規劃條件管控。發改部門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規劃指標,嚴把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審批關。水務部門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規范開展防洪評價審批及水土保持方案評審、驗收。住建部門將海綿城市設施納入施工圖審查范圍,全程跟蹤督導檢查;同時通過發放海綿管控指標表,審核設計專篇等措施有效促進海綿指標落實,實現了建成區所有新建、改擴建項目的全域管控。
五是加強培訓宣傳,營造濃厚氛圍。多次邀請住建部專家進行實地指導,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海綿城市建設相關政策,及時回應群眾關心關切問題。依托各類媒體平臺,廣泛宣傳普及海綿城市知識,引導社會公眾理解支持海綿城市建設。制定并推送海綿城市建設電子地圖,組織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群眾滿意度調查,營造了全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濃厚氛圍。
隨著海綿城市項目建成投用,市區內澇積水區段全部消除,內澇防治標準達到30年一遇,黑臭水體返黑返臭現象全部消除,地表水體水質全部達標,可透水面積比例達45.27%。2024年9月,天水市海綿城市建設順利通過國家三部委終期驗收,弘文園、馬跑泉公園、天水市煙草制造產業園等3個項目入圍中國“全域海綿”典范項目,打造出海綿城市建設的“天水樣板”,呈現三個方面的特色亮點:一是堅持“本土化、適用化、科學化”理念。針對“兩山夾一河”地形地貌,打造獨具特色的黃河中上游河谷地貌“山、城、河”水安全立體統籌生態海綿體系,在山層面水土得保持、生態有緩沖、山水有序排,在河層面洪水通暢排、生態廊道建、擔上游責任,在城層面徑流自源控、安全有保障、資源得利用。二是注重“全面性、系統性、標準性”保障。堅持系統化全域推進思維,制定《天水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實施方案》,通過加強立法、系統編制規劃和全方位構建技術標準,緊盯立項審批、規劃管控、資金籌措、設計建設、驗收移交、運維管理等各個環節,嚴格實行全流程管控、系統化推進。三是突出“全面性、系統性、標準性”管理。實施城市地下管線信息普查,建立地下市政管線GIS系統,開發海綿城市建設智慧管控平臺,搭建“一張圖”、視頻監控、智慧水利等8個平臺子系統,實現采集管道流量、水質等14類基礎數據可量化、可視化,有效提升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精細化、科學化水平。
來源:甘肅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