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5月入選“全國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渭南市立足“南高北翹、中部低洼”的地形特征與“缺水又怕澇”的現實困境,以系統化思維破題,探索兼具生態效益與民生溫度的海綿城市建設路徑。近日,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生態市政院主任工程師陸品品博士接受《渭南日報》記者采訪,從專業視角解讀渭南海綿城市建設實踐、展望未來方向。
記者:近年來,渭南市正全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但提及海綿城市,不少市民仍覺得概念抽象。能否從城市治理邏輯出發,闡釋海綿城市的核心內涵,讓廣大市民更好地理解這一理念?
陸品品:通俗地講,海綿城市就是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從而達到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發生的效果。
所以,海綿城市并非單一的工程項目,而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系統性概念。具體而言,它通過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全域謀劃、系統施策、有序實施,最終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構建生態、安全、可持續的城市健康水循環系統。
從治理邏輯看,海綿城市聚焦城市建成區內因雨水導致的系列問題:它既是緩解內澇的關鍵手段,能有效應對設計標準內的強降雨,也是破解缺水困境的重要路徑,可回收利用雨水資源。還能減少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是改善城市水環境、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抓手。
記者:長期以來,城市內澇困擾著渭南市民,而渭南又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人均水資源量僅236立方米/年,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請談談渭南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陸品品:渭南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既是堅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重要論述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破解自身發展困境的現實選擇,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1.緩解城市內澇的現實需求: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城市硬化面積迅速增加,降雨在這些地區產流多、匯流快、出流急,這些區域的排水壓力大,內澇風險相應增高。近年來,氣候變化造成強降雨頻發,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地區的內澇問題。全國十余年的海綿城市實踐證明,其在防澇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許多城市抵御洪澇風險筑牢了“安全屏障”。
2.補齊防洪排澇設施短板的必然選擇:渭南中心城區地勢“南高北翹、中部低洼”,渭河穿城而過,南塬洪水易裹挾泥沙入城;加之城區排水管網老化、泵站能力不足,亟須通過系統化建設補齊短板。
3.平衡“澇”與“缺”的重要途徑:渭南屬溫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約560毫米,但降雨集中在汛期,旱澇急轉特征明顯——汛期雨水白白流失,非汛期水資源緊缺。而海綿城市既能攔蓄汛期雨水防澇,又能回收利用補充水資源,實現“一舉兩得”。
記者: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渭南在具體實踐中采取了哪些針對性舉措?這些舉措的設計邏輯是什么?
陸品品:渭南的海綿實踐,核心邏輯是“不照搬經驗、立足本地實際”,走“問題導向、系統創新”的路徑,具體舉措可概括為“三步走”:第一步是“摸清底數、精準破題”。2022年示范建設啟動時,渭南首先開展1200公里雨污水管網溯源監測,全面查清管網拓撲關系、混錯接、堵點等“病害”,為后續項目提供精準“診斷報告”,避免“盲目決策”。第二步是“頂層設計、系統布局”。摒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零散治理,修編渭南中心城區排水防澇、海綿城市建設等專項規劃,制定系統化實施方案,明確“上游南塬攔蓄山洪、下游城區排除澇水”的分區分擔策略,一方面擴容泵站、改造管道,理順灰色基礎設施的排水系統,另一方面改造公園、改造小區,因地制宜建設“逢雨調蓄、雨后回用”的綠色海綿體,構建“全域統籌、分區施策、灰綠結合”的治理框架。第三步是“科研攻關、保障質量”。針對西部黃土臺塬的土壤特性、濕陷性黃土的施工風險等本土技術難點,開展《典型海綿設施適宜性植物選型》《建設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等8項專題研究,形成“技術手冊+樣本庫+參數標準”體系,打通設計、施工、養護全鏈條,確保項目落地即見效。
記者: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路線是核心支撐。能否具體談談渭南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路線是什么?實施了哪些重點項目?
陸品品:渭南的技術路線緊扣“三大核心目標”——筑牢南塬防洪屏障、補齊排水設施短板、緩解水資源短缺。圍繞這一主線推進三類重點項目:一是南塬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上攔、中蓄、下排”思路,實施雙創基地北區雨水排泄、南部溝道綜合治理、站北街泄洪通道等項目,通過建設溝頭防護、攔洪壩和谷坊以及生態修復等措施,降低城市上游南塬洪水入城風險,阻斷“泥沙裹挾”的路徑。二是城區排水基礎設施升級工程:針對內澇積水點,優化排水分區,推進杜化路、東風大街排水主干管改造、高新區東排渠擴容,同步實施雨污分流,暢通排水通道;對倉程路雨水泵站進行擴容,提升末端抽排能力,從“管網到泵站”全鏈條強化排水效率。三是源頭減排與資源利用工程:在新城區建設中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同時結合城市更新,在新建項目、老舊小區、公園綠地中落實海綿理念——比如車雷公園、創新公園的雨水調蓄設施,街頭綠地的透水鋪裝,海綿道路的下沉式設計等。這些項目既能消納地塊內雨水、減輕管網壓力,又能回收雨水用于綠化澆灌、生態補水,實現“排澇”與“節水”的協同。
記者:今年9月16日的強降雨中,渭南城區部分路段仍出現內澇,市民對此高度關注。如何看待這次內澇?看待社會上存在的海綿城市“萬能論”和“無用論”兩種認知偏差?
陸品品:首先要客觀看待這次內澇:從結果看,相比往年,對南塬最大的3號溝洪水實現了有效攔截,南塬泥沙入城現象明顯減少,此次內澇退水時間縮短50%以上,這正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體現;但確實仍有局部積水,需理性分析原因:一是降雨超設計標準:當天最大小時降雨量達到69毫米,屬于短時極端強降雨,超過海綿城市“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超標準降雨情境下,海綿設施是“韌性補充”,而非“全能替代”,仍需依賴應急排澇機制。二是工程建設時序問題:杜化路排水主干管尚未全部打通,未能分擔倉程路主干管的排水壓力。而倉程路管網建成時間早,服務面積約15平方公里(占臨渭區主城區的1/3),已無法滿足城市擴張后的排水需求,這也正是建設杜化路管網的初衷。
至于“萬能論”與“無用論”,本質是認知偏差:“萬能論”高估了海綿設施的承載能力,忽視其“設計標準內有效”的前提;“無用論”則窄化了海綿城市的價值,只以“是否積水”評判,卻忽視其在水資源利用、生態改善等方面的長期效益。同時,還是要客觀評價3年來渭南海綿城市建設在城市內澇治理方面取得的積極成效,不能簡單用“無用論”否定。相信在杜化路排水主干管、站北街泄洪通道等主干工程陸續完工后,城市的防內澇水平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糾正認識偏差,關鍵是樹立“系統認知”——海綿城市是城市水治理的“協同者”,而非“唯一解”,需與防洪工程、應急機制、長效管理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能。
記者:隨著三年示范期結束,市委、市政府已明確“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方向。結合《渭南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對下一步工作有哪些建議?
陸品品:海綿城市建設是“久久為功”的民生工程,示范期結束不是終點,而是全域推進新的起點。關于下一步工作,建議聚焦四個“核心著力點”:1.加快未完工項目收尾:重點推進杜化路排水主干管、站北街泄洪通道等關鍵工程,確保早日形成防洪排澇的完整鏈條,發揮整體效益。2.強化已建項目運維管理:加強運維人才培訓,做好設施常態化養護,利用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臺,加強設施監管,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避免“重建設、輕管理”導致設施失效。3.落實長效管控機制:以《渭南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為依據,夯實有關部門主體責任,將海綿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土地出讓、項目審批、施工管理、竣工驗收、運維監管的全流程,實現“全域覆蓋、有效落實”。4.深化社會協同共治:海綿城市需要市民參與——比如避免雨水口堵塞,保持下沉綠地衛生,愛護透水鋪裝等。建議通過“案例宣傳+現場體驗”等方式,普及海綿理念,讓“共建共享”成為社會共識,讓海綿城市真正“活”起來。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要“打造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這為海綿城市建設指明了深化方向。未來,渭南將持續錨定“韌性”核心,將海綿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生命周期,以系統化思維統籌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協同治理,讓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生態保護、民生改善同頻共振,助推渭南高質量發展。
來源:渭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