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張家港啟動暨陽湖濕地引水泵站改建項目,標志著暨陽引清工程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預計今年底竣工。
具體來看,暨陽引清工程以暨陽湖為引清水源,將清水通道多點打通,激活東、北、西三個方向的東湖苑河、湖東花苑河、彎背塘河、大寨河等多條河道,不僅可以增強暨陽湖周邊片區毛細河道水動力,還將為南門路彎背塘區域河道水位預降提供支撐。
張家港北臨長江、南近太湖,依水而建、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可謂其靈魂所在。隨著城市發展,部分地下基礎設施出現老化、功能退化等問題。為此,張家港把提升排水系統韌性與水環境質量作為重點,今年啟動老城區水環境提升工程,并將其列入市政府年度民生實事項目,按照“先定水系走向、再定治理方向”的工作思路,推進老城區河道水系重塑、污水治理提質增效。
提升老城區水環境,張家港首先將阻斷的河道水系進行溝通,重新恢復河道水體脈動功能,相繼實施怡景灣南河—界涇河水系溝通工程、暨陽引清工程和南苑路河閘站工程,建設提升泵站3座、控制閘門2個、溝通河道6條。
實現污水治理提質增效,張家港高標準開展全過程污水收集治理,包括源頭收集、過程輸送和末端管控。
在源頭收集方面,張家港實施城中村、老舊小區、沿街門店等污染源治理,對聚龍新村、西門北村等20個小區開展雨污分流改造,對西門路美食一條街創新采用真空負壓方式收集生活污水,對東環路、南環路、南門路、河西路、河東路等沿街門店污水全覆蓋收集治理。
在過程輸送方面,張家港圍繞步行街區域實施污水調蓄,并以市政污水泵站收水區域為單元,開展南門路泵站、小河壩泵站范圍的雨污水系統“體檢”,排查管網81.6公里。同時,采用邊排查、邊分析、邊優化設計、邊施工方式,精準修復結構性、功能性問題1111處,防止污水跑冒滴漏和河水、地下水等外水滲入。
在末端管控方面,張家港開展入河排查,完成城區范圍346條河道、2340個雨水排口排查、204個流水排口水質檢測,并對其中145個問題排口開展溯源整治。結合一干河水質提升需求,張家港分批實施34項末端截流措施,同步更新城區范圍30處截流設施,同時依托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構建智能管控系統,實現水質水量自動識別、實時監測。
統籌河岸上下,貫通水系、重構管網,張家港從居民需求出發,走出一條以水環境治理促城市有機更新的特色路徑,精心繪就“水清、岸綠、城興、人和”的宜居畫卷。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