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記者從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獲悉,“十四五”期間,廣西始終將水網建設作為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的重要支撐,連續三年將其納入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專門成立水網規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防洪排澇網、城鄉供水網、農業灌溉網、生態水網、智慧水網“五網”協同建設,同步融合水運發展與水經濟培育,已成為全國5個同時擁有省、市、縣三級水網先導區的省區之一(廣西成功獲評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玉林市、陽朔縣分別入選國家市級、縣級水網先導區),水網建設邁向加力蓄勢、縱深推進的新階段。
當前,平陸運河、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長塘水庫等骨干工程加速推進,黑水河灌區、邕北灌區等國家“兩重”項目順利開工,“兩橫八縱、六河連通”水網主骨架加快構建,廣西水網“綱、目、結”持續打牢,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更為優質、更具韌性的水安全保障。在水旱災害防御方面,“十四五”期間,提前建成大藤峽水利樞紐并發揮效益,西江干流治理工程13個子項全部完工,全區1—5級江河堤防達標率提升至74.9%,南寧市、柳州市及梧州市3座全國重點防洪城市的城區防洪排澇體系基本形成;今年以來成功應對自1961年以來罕見旱情,先后抵御“樺加沙”“博羅依”“麥德姆”等多個臺風,以及郁江、柳江2次編號洪水等17輪致災強降雨洪水,牢牢守住了水旱災害防御底線,確保江河安瀾、社會安寧。
供水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步提升。“十四五”以來,全區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9.5億立方米,城鄉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升至91.4%,規模化供水工程服務農村人口比例提升至41.3%;建成百色灌區、馱英灌區,開工大藤峽、龍云、龍江河谷等一批新建大型灌區,累計新增、恢復及改善灌溉面積257萬畝。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取得新突破,全區萬元工業GDP用水量降至87.02立方米,較“十三五”末下降48.4%;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26,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2024年度廣西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獲優秀等級,排全國第3名,創新推出“節水貸”“水權貸”,已服務32家企業申請“節水貸”67.89億元,幫助36家企業落實20%水資源稅減稅政策。
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與經濟拉動展現新作為。累計清理整治河湖庫“四亂”問題2432個,打造幸福河湖108條(段),其中邕江獲評全國幸福河湖優秀案例,“十四五”期間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86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4.71%以上,實現全區水土流失面積與強度“雙下降”;全區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8.2%,8個設區市進入全國城市地表水質量前30名(柳州市5年蟬聯全國第1);“十四五”以來水利投資逐年增長,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別完成投資122億元、266億元、306億元、406億元,2025年完成投資有望超過500億元,市場化融資占比從30%提升至近50%,實現了“財政+金融+社會資本”多元化模式的轉型。
智慧水利建設同步發力,推進防洪大模型技術研發與應用,構建水土流失“遙感+AI”監管模式,使水土流失遙感監管效率提升6倍以上,以智慧化手段為水網建設增效賦能。
來源: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