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渝治水”在全國率先構建河流水環境監管AI智能體,實時監控水質變化狀況,守護一江碧水。圖為梁平區雙桂湖,水清岸綠。特約攝影劉輝/視覺重慶
10月28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在渝舉行,現場發布了2025版《上海手冊——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南》,“重慶巴渝治水應用系統”(以下簡稱“巴渝治水”)案例入選其中,將為全球城市治水提供“重慶經驗”。
“巴渝治水”系統整合22個市級部門900余項數據,建成空天地一體化水環境智能感知網,匯聚感知點1.7萬余個,將水環境問題發現時間從平均7天縮短至24小時,解決了以往治水業務涉及部門多、數據碎片化等問題。
快速感知,精準鎖定污染源 8月30日至9月1日,“巴渝治水”自動監測到綦江區蒲河寨溪大橋斷面日均值連續3天溶解氧超標。系統預測到污染到達下游斷面時間,立即發送預警短信給綦江區生態環境局和鄉鎮負責人提醒關注水質異動。同時,系統向上溯源,鎖定兩個疑似排污口,通過“污染源-污水處理廠-排污口”拓撲關系模型精準溯源,鎖定兩家污水處理廠。
隨后,綦江區治理中心橫向協同綦江區水利局現場核實處置,并通過基層治理中心一鍵直達三江街道開展現場排查。經協調水電站調度,斷面水質迅速恢復。
“以前,跨部門協調調度至少需要10天時間,現在不到3天就解決了。”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巴渝治水”打通了流域溯源通道,在全國率先探索構建“污染源-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斷面”的鏈式閉環關系,利用排污口溯源模型實現精準定位,溯源效率提升80%。
在此基礎上,“巴渝治水”全量歸集市級相關部門涉水重要指標,構建碧水“一張圖”,實時展現全市水環境治理成效,并集成監測、監控、監管、投訴等4大感知手段,治理時間由5天縮短為1天。
風險研判,預警精準度超85% 今年6月,“巴渝治水”監測感知到梁平區汝溪河團堡斷面高錳酸鹽指數、總磷超標,依托水污染擴散AI模型,迅速預測污染傳播路徑并向相關區縣發出預警。
“‘巴渝治水’將三級干流及一級重要風險點、敏感點,按照1、3、5公里全量落圖,構建形成流域風險‘一張網’,并集成水文、水量、降雨、水質、污染排放量等數據,建立水污染擴散AI模型,精準研判污染到達下游水源地時間,為及時應急處置提供有力支撐。”上述負責人介紹。
系統還打造了5個重點工作智管專區,形成從前端到后端“一屏”式全鏈條精細化管理,動態實現全市1.5萬余個入河排污口、45個工業園區、1434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1314個農村黑臭水體、915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的風險管控。
同時,“巴渝治水”建立了水質預警“一條鏈”,構建五級四色預警機制,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發生流域污染;建立斷面水質預測AI模型,實現未來3日水質主要污染物日和小時濃度預測預報,汛期污染預警精準度在85%以上。
態勢分析,預防措施從靠經驗向靠數據轉變 10月10日,“巴渝治水”通過AI監控攝像頭,發現龍溪河普順斷面附近河面有棕色漂浮物,面積約100平方米,系統自動將問題發給墊江縣生態環境局。收到問題線索后,該局研判屬于河道清漂工作,轉由縣城管局協調清理,次日即處置完畢。
事件快速處置完畢,得益于“巴渝治水”在全國率先構建河流水環境監管AI智能體。
“‘巴渝治水’開發了全市畫像、流域畫像、區縣畫像功能,從整體水質、流域和行政區劃等不同角度,對水質變化狀況及污染趨勢進行全方位、多維度分析,實現對每條河流、每個區縣的精細化監管。”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建立水污染成因語料庫與污染識別算法,系統可快速診斷超標原因并推薦治理方案。
同時,“巴渝治水”構建了精準畫像智慧分析場景,打造了水質形勢綜合管控智慧化場景,每個月自動復盤超標河流及斷面水質,指導區縣次月需重點關注的河流斷面,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