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湖北省十堰市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支隊自動化科科長李開奎受邀走進十堰市委黨校,以《數智賦能非現場監管,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為題,為2025年秋季鄉科級正職干部任職培訓班作專題授課,分享十堰在“智慧環保”建設中的創新實踐與治理成效。
    課上,李開奎圍繞“1336”智慧監管體系,系統介紹了十堰如何通過“水地空天”多維一體智能監管系統,推動生態監管執法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預警型的“三個轉變”。
    據了解,十堰境內丹江口水庫水域面積大、庫岸線長、庫汊多,步步都是高壓紅線,處處都要嚴防死守。光靠人力監管,要么勞神費勁、力不從心,要么后知后覺、事倍功半。多年的保水護水實踐,讓十堰深刻地認識到,要牢牢守住丹江口庫區水環境安全和水質安全,必須依托智能化、信息化的現代科技手段推進非現場監管,實現問題及時發現、精準整改。
    為此,十堰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成“1336”智慧監管體系,“1”即十堰市丹江口庫區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兩個“3”分別為水質安全保障監管、調度、監督三大平臺與水質巡護、水質綜合執法、環保警察3支隊伍;“6”即斷面水質監測、衛星/無人機遙感監測、重點涉水企業監管、環庫岸線監控、環庫公路移動污染源監管、國省控站點防入侵等六大系統,織密“水地空天”立體監控網,該體系為十堰非現場監管執法試點建設夯實了穩固基礎。
    為推進涉水環境問題高效處置,十堰明確了針對水環境風險隱患的“實時(0小時)發現—0.5小時分發—2小時抵達—48小時反饋”的限時辦結標準,全流程時效壓縮至傳統模式的1/5。
    “非現場監管不僅可以減少對企業的干擾,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還可以讓執法更精準、響應更高效。”李開奎表示,十堰通過“1336”智慧監管體系,已累計預警交辦問題線索6000多個,辦結率達99.3%,信訪量同比下降17.3%,真正實現“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目前,十堰全市27個國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為100%,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標準,累計向北方安全調水超過74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26座大中型城市、1.14億人口。
    “真沒想到,十堰保水護水還用上了衛星,足可看出十堰市委、市政府對保水護水工作重視程度之高,工作力度之大。”參加培訓的學員們表示,科技就是生產力,要積極借鑒十堰“數智管水”的經驗做法,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的數智化水平。
	    來源:中國環境